华南首次发现赖氏龙类恐龙化石 距今约7000万年
2025年2月,华南化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博士生王董浩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乔丹·马伦(Jordan C. Mallon)教授、首次四会市博物馆馆长梁灶群等专家学者共同宣布,发现九游其科研团队在广东省四会市太平岗地区的赖氏龙类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属于距今约7000万年的恐龙鸭嘴龙类赖氏龙亚科赖氏龙族恐龙。此次描述的距今化石包括部分背椎、尾椎、约万肱骨、华南化石肠骨、首次九游股骨和胫骨。发现
这是赖氏龙类赖氏龙亚科成员在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恐龙该亚科在东亚地区最南端的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专业期刊《历史生物学》上。距今四会赖氏龙化石代表了赖氏龙亚科恐龙在中国华南地区的约万首次发现,也是华南化石晚白垩世北美恐龙扩散至中国华南的唯一证据。该标本对于生物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前不同地区生态情况的宝贵材料。
鸭嘴龙类因长着鸭子一样的扁平嘴巴而得名,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植食性族群,属于恐龙中的鸟臀目。鸭嘴龙类演化出了成排的牙齿组合,整口牙齿超过千颗,牙齿之间高低错落、紧密排列,无任何缝隙。加上每颗牙齿上各异的凸脊,大大增加了牙齿与食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研磨效率。这种强大的咀嚼能力帮助它们在早白垩世晚期开始四处繁衍,子孙遍布全球。
四会赖氏龙标本最初由本地“化石猎人”赵灿辉偶然发现,而后将化石交由四会市博物馆保存。化石点还发现3枚暴龙超科的牙齿(已另文发表)。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佳,且缺乏专业修复力量,这些标本一直未得到系统研究。
2020年,四会市博物馆与邢立达课题组展开科研合作,后者邀请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业团队对化石标本进行精细的清修。在清修过程中,科研团队注意到化石标本有着长而细的背椎神经棘,这是相当罕见的特征。遗憾的是,野外收集到的化石数量有限,且保存状况不理想,多为碎片化,且缺失了含有大量生物分类学信息的恐龙头部。
在恐龙化石研究中,收集化石标本的形态学信息至关重要,这是进行生物分类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批标本,科研团队决定对化石进行三维扫描并重建,使学者可以多角度观察大型标本。
四会赖氏龙化石呈现出典型的鸭嘴龙类特征,其椎体未完全愈合,处于亚成年阶段。估计其全长约8米,成年后可能超过10米。在所有保存的骨骼中,背椎和肠骨保存的形态学信息最为丰富。其背椎的神经棘又细又长,这在鸭嘴龙类中的赖氏龙族的北美成员中较为常见。但该标本尤为特殊,其高与长的比例在鸭嘴龙类中仅次于最原始的豪勇龙(Ouranosaurus),可能与增强转身时的灵活性有关。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四会赖氏龙化石与北美的赖氏龙族亲缘关系接近,可能是亚冠龙的姊妹群。由于标本保存的骨骼较为零散,研究团队为保守起见,未建立新的生物分类。但该标本代表了不同于其他鸭嘴龙类的赖氏龙族成员。
四会赖氏龙化石与北美的赖氏龙族亲缘关系接近,可能表明该类群在白垩纪晚期从北美经白令海峡迁徙至亚洲。四会赖氏龙标本并非唯一的迁徙者,与其时代相近并与北美恐龙类群亲缘关系接近的东亚恐龙还包括嘉荫卡戎龙(Charonosaurus jiayinensis)、诸城中国角龙(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和特暴龙等。然而,四会赖氏龙标本是唯一拓展至华南地区古地理分布的迁徙者。
南方日报记者 杨琼 徐勉
- ·古树挂牌行动深圳首发!百年古树有了认捐“身份证”
-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启动2024
- ·交通运输部:加强多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整合,探索推广“一站式”出行服务
- ·两部门下达52.72亿元救灾资金 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 ·祝愿!10家惠州企业落选2024 年“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立异培优实际点
- ·最高检:前三季度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7万余人
- ·WTT总决赛今日赛程:王楚钦、王曼昱单打冲四强
- ·美国发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 商务部:坚决反对!
- ·佛山馆:成交额削减超300%,伽师特产成“顶流”|“疆品南下”体验馆⑥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顺利“合龙”
- ·潘展乐、张雨霏、李雯雯……“奥运金牌天团”来新疆了!
- ·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预计明年突破1万亿元!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
- ·抖音话题流量超5000万!广东“百万万工程”农技达人强势出圈
- ·18One乐队:中山外乡摇滚乐队,让原创实力被望见!
- ·酒精对其无效!针对诺如病毒,国家疾控局最新发布
- ·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预计明年突破1万亿元!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